“我们都是神枪手,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。我们都是飞行军,哪怕那山高水又深……无论谁要强占去,我们就和他拼到底。” 97岁的张玉兰已是满头华发,又一次动情地唱起这首《游击队歌》,她的声音铿锵有力,双手还打着节拍,胸前的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”纪念章、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、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闪闪发光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岁月如梭,但回忆起当年加入革命队伍时的情形,张玉兰记忆犹新——穿上军装的那一刻,内心别提有多激动了。
1928年,张玉兰出生在江苏宿迁沭阳县,她家条件尚可,小时候读过书。后来,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,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。沭阳地区抗日救亡团体随之应运而生,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斗争。根据宿迁地方史,1941年,沭阳县来了新四军第三师部队,在这里建立了抗日根据地。由于当时条件困难,在村民的帮助下,一些战士住进了老乡家,其中部队宣传科的战士就住在张玉兰家。
新四军驻扎期间,有一次文工团要搞演出排练,有位战士问张玉兰:“想不想一起过去看看?”小姑娘一口答应。走进演出驻地,文工团的首长见到这张“生面孔”,便问道:“这是谁家的小姑娘,是想来参加文工团吗?”没想到,这样一句玩笑话,后来竟成了真。
这次观看文工团演出的经历让张玉兰认识到,女孩子进不了拿枪的军队,可以参加文化的军队。于是1944年她离开家,投身革命工作。小姑娘很伶俐,逐步承担起女红工作,动员大家纺纱织布、做军鞋。“军鞋是战士的必需品,我们组织老百姓起早贪黑赶制军鞋,心里想的就是得让咱们的战士们都有鞋子穿。”张玉兰说。与此同时,她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,进一步了解共产党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。
1945年,驻扎沭阳新四军的一支文工团扩编,此时正在淮海地委文训大队的张玉兰主动报名,经组织调动进入文工团,成为一名文艺战士。文工团根据斗争形势变化,不断排演节目,以文艺作为打击敌人、鼓舞广大军民的武器。在文工团工作期间,张玉兰参与创作、演出大大小小的剧目数十出,还深入过前沿阵地开展战勤服务。在战火硝烟中,她和战友们用文艺作品发动群众、鼓舞士气、团结人心。
抗战胜利后不久,文工团接到上级指示,又迅速投入排演大型古装话剧《李闯王》中,希望通过演出告诉人们要以史为鉴,不能脱离老百姓。当时文工团的条件十分艰苦,为了完成任务,全团发动,张玉兰和其他女同志负责自制一部分服装,用纱布代替绸缎,染成彩色,简单勾勒出衣裙和水袖的样子。演出用到的“晨钟”“暮鼓”是从当地古庙借来的,戏台子有的部分是从老乡家借来的门板……
这是一次演出,更是一项任务,文工团团员们都相当重视。张玉兰在这出戏中除扮演长平公主,由于人手不够,她还要兼顾两个角色。《李闯王》这出戏一经公演,观众反响十分热烈。到后来,看戏的人越来越多,戏台子也越搭越高。“回想自己的抗战经历,再看着坐满战士和老百姓的台下,我更加体会到:能做好文工团的工作,就是为抗战作贡献。”张玉兰说,“我们当时借老百姓的衣服,一件都不能丢,用完必须归还。你说,老百姓怎么能不喜欢共产党!”
新中国成立后,张玉兰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机报队,担任副指导员。后经组织推荐,她通过考试进入当时的北京大学速成中学学习。从部队转业后,张玉兰被分配至北京市教育系统工作,在北京的多所小学担任过副校长、党支部书记。数十年间,无论在哪个岗位,张玉兰始终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
“大家分工各有不同,组织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,作为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听指挥。现在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了,军队实力也强大了,我太自豪了!”张玉兰动情地说,“这一切,都是因为咱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啊!”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卓然,刘平
可盈配资-在线炒股配资门户网-浙江股票配资-温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